BBC | 大家谈中国: “三公非吃喝”解释更加误导公众

"三公经费"并非公款出国旅游、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

6月28日,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称,这次预算执行审计发现,"三公经费"概念不够清晰。"三公经费"并非公款出国旅游、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。而目前政府在公开"三公经费"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,有可能误导社会公众。(6月29日《京华时报》)

我同意,由于政府在公开"三公经费"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,有可能会误导公众对"三公经费"的理解。但我反对,公众潜意识间将"三公经费"认定为公款出国旅游、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的同义词,是缘自公众认知的浅薄。

举一个浅显例子:皆知,拜"干爹"于一定的习俗、礼节文化中是一个合乎情理的习惯,且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"干爹"名词予以人的直觉,亦并非天然的别扭与反感。但放置今天,一听"干爹"词语,你我的下意识里,舍围绕"干爹"的权色交易与腐败猫腻外,尚有啥?但你能说"干爹"含义的异化都是人们认知惹的祸不?

同理,三公经费山变为公款吃喝的同义词,无非基于:总体来说,三公经费自预算、支出,乃至最终的决算与审计,始末的流程皆是"暗箱操作",公众根本无直接的参与权与知情权。即使如今有公开的趋势,但不是公开数据的笼统而宏观,无细化数据和解释说明作支撑,真实性值得商榷,就是"犹抱琵琶半遮面,千呼万唤不出来"。而恰与之相反的是,形形色色的化"三公经费"为个人的"私家金库",一些部门与官员山吃海喝花销无�! �无束� ��丑闻却时见报端,且愈演愈烈,比如近日报道的"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近亿元福利"。此般冰火两重天的反差,叫公众怎不"删繁就简"直呼"三公经费"为公款吃喝呢?

一个细节值得关注,审计署官员指出了:"三公经费"概念不清晰、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,尚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……甚至对瑕疵的"补丁"都做了一番诠释,却惟独落下审计的客观公正,以及应对公开"三公经费"做升级处理等亟须重申与明确的重要规定。

审计署官员应当意识到,刻意去澄清概念,无助于纾解公众对"三公经费"的焦虑,只会加深猜忌与反感。曾几何时,陈君石院士的"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"言论,饱受舆论炮轰即是前车之鉴。

以此,纾解公共焦虑,唯有审计署依法、公正、独立的审计,以便问责,以及进一步全面、细致的公开"三公经费",甚至引进人大与媒体对公共财政的全程监督,方为良药。

本文并不代表BBC立场。网友如要发表评论,请使用下表:

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,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

定期获得翻墙信息?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




© Chinternet for 中国数字时代, 2012. | Permalink | No comment | Add to del.icio.us
Post tags:
获取最新穿墙软件? 请发电邮(最好用gmail)到: cdtcaonima@gmail.com

阅读更多 » 信息来源



评论

热门博文